資料取截於聯合報的快活週報

兩種中暑症狀差異

類型

傳統型

勞動型

發生年齡層

老年

青壯年

健康狀況

有慢性病

身強體壯

活動量

服用藥物

利尿劑、抗乙稀膽鹼

無吃藥

出汗量

沒有或少量

大量出汗

中暑原因

散熱不良

產熱過多

乳酸中毒

沒有

常見

低血鈣與低血糖

不常見

常見(可喝運動飲料補充)

腎衰竭

小於5

20﹪-3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在一定時間內補充大量水分即可康復)

醫學名詞小辭典

中暑與傷暑

申一中醫師說,很多人常把中醫所說的『中暑』與『傷暑』搞混。由於夏季主氣,許多暑邪常發生在夏至後、秋分前;與重署略有不同的是,中醫學將高溫造成的疾病稱為『傷暑』,常會伴隨頭痛、身重、胸悶、口渴、汗多、食慾不佳、身倦無力、不少人出現這種症狀,都會以為自己感冒了,直到吃了藥仍不見改善,才會發現是曬過頭。

中暑會出現頭痛、想吐、精神萎靡等現象,其中又分濕中暑與乾中暑,若所處環境高溫多濕,引發汗多、虛脫、皮膚濕冷這類會使體內水分流失的症狀,就是濕中暑;若全身發燙、皮膚通紅、排汗不良、體溫上升,就是乾中暑。

準中暑3大症狀

1 口渴

2 出汗

3 心跳加速

典型中暑3大症狀(已經很嚴重,需立刻急救或送醫)

1 中樞神經異常,出現抽筋、昏迷狀態。

2 體溫升高,平均達40度。

3 排汗不良。

醫師小提醒:常有人在太陽底下曬了一陣子後,開始覺得滿臉通紅,頭腦有昏眩感,其實都不是種暑該有的症狀。但察覺自己身體不適,尤其是出現口渴、出汗、甚至是能感受自己不斷加快的心跳時,就表示中暑離你越來越近,該放下手邊的工作,到涼快的地方休息一下,並適時補充水分。

 

遇到有人中暑怎麼辦?

 正確做法:

1首要之務就是讓病人遠離熱源,並降低體溫。先將病人抬到涼爽的地方休息,千萬別再讓他繼續曬太陽。

2 解除多於衣物,如果環境OK可讓病人吹電風扇、吹冷氣,並用冷水擦拭身體,或適在腋窩、手臂放置冰敷袋加速散熱。

3 等病人清醒後,就要大量補充他體內不足的水分,已烯釋過的運動飲料、冷冰水為主,直到尿液呈現清澈透明為止。

 

醫師小提醒

替病人冰敷時,一定要將冰袋放在可見之處,防止肌膚凍傷。

 

錯誤示範:

1 在列日下作急救。

2 在病人意識昏迷時灌食開水。

3 亂服用感冒藥、退熱藥,由於中署的人體溫都很高,遇到傳統型中暑更有可能被誤判為發燒,如果此時服用普拿疼「退燒」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 

如何避免中暑:

1盡量避免在高溫、高熱、不通風的地方活動。

2 避免一會兒待冷氣房,一會兒又走蹈高溫的室外。

3 如果環境沒得挑,那麼水分一定要隨時補充,並定時休息,到涼快的地方好好放鬆一下。

4 台灣女生喜歡撐傘防曬,其實是很好的防中暑方法,夏天不論下雨與否,帶把抗UV的傘在身上就對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I YA.KU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